“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中亚的实践,双边层面体现在4个领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中亚的实践,双边层面体现在4个领域
中国在与中亚国家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践中,双方取得了很多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成就。就双边层面,主要表现在中亚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产能合作、工业园区建设、人文合作等4个领域。
中亚国家长期发展
中亚国家陆续制定出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尝试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了“2050战略”,该战略发展目标是使该国进入世界发达国家30强的行列。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能源价格下跌对经济发展的冲击,纳扎尔巴耶夫总统2014年宣布了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完善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公共事业和供水系统基础设施等。纳扎尔巴耶夫2015年又提出了制度改革的“100步计划”,争取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实现民族认同和社会统一。
2013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与联合国发展规划署、世界银行等合作制定了《乌兹别斯坦2030年前结构改革国家战略》;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发表《2030展望》,主要内容是将乌兹别克斯坦建成为跨大陆和区域性物流路线图的重要汇合点,激励本国经济增长。2014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前总统卡里莫夫访华期间明确表示“乌方愿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经贸往来和互联互通,把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同中国的繁荣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体来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中亚国家的发展战略契合度日益增多,实现对接、取得共赢的前景广阔。
产能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领域。2014年12月,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一系列项目合作文件。2015年3月,中哈签署《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备忘录》等30多份合作文件,项目总金额高达236亿美元。根据《中哈2020年前经贸合作中长期规划》,双方将发展互利共赢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深化核能领域合作,推进跨境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边境口岸、海关合作,加快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等。
2014年8月,主席同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会谈时,卡里莫夫表示将“全力确保中亚-中国天然气管线如期完成,加快推进乌吉中铁路”,2015年中乌双方签署《关于在落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框架下扩大互利经贸合作的议定书》,批准《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规划(2014-2018年)》,双方将扩大能源领域互利合作,深化在乌境内矿产勘探开发领域合作,加强铁路、公路、航空领域合作。
2015年吉尔吉斯坦总理萨利耶夫表示:“愿与中方对接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产能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项目合作,尽快落实中吉乌铁路项目,扩大双边贸易”。双方在发表的联合公报中表示将创新合作模式,开展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双方互补,将中方产能与吉方发展要求相结合,助力两国工业体系更新和升级。
工业园区建设
海外工业园区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企业海外经营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建立海外工业园区,通过“抱团”方式争取东道国最大的政策优惠和最大限度降低非商业性的风险。
而对于东道国来说,将投资企业集中一起生产经营,既可以产生“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也便于管理和服务,建立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吸引投资的主要方式。
▍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体制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展开交流合作的基本框架。人文交流合作是其中重要环节。
2007年8月1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2009年上半年,成员国五方协商一致,共同确定区域学、生态学、能源学、IT技术和纳米技术这五个专业为优先合作方向,并遴选出了本国的项目院校共计53所。2012年10月,第四次上合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通过上合组织大学项目院校增至74所,其中哈萨克斯坦13所、吉尔吉斯斯坦9所、中国20所、俄罗斯21所、塔吉克斯坦10所、白罗斯1所。
随着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传播中亚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成为中亚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2014年10月,哈萨克斯坦副议长达丽哈∙纳扎尔巴耶娃在会见时任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时提出了在中国顶尖学府设立阿拜学院的建议。
2015年11月和1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中心分别揭牌。